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结合部的宜君县,曾是名医行医采药的地方。千百年来,宜君百姓一直沿袭中药材的种植传统。近年来,宜君县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资源,坚持守正创新,推动形成集种植、生产、销售、医疗、养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全产业链条,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、重大疾病治疗、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,打造现代中医康养新高地。
发展中医康养,带动产业发展
近年来,宜君县围绕旅游景区发展合理布局,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、中医理疗保健机构。在花溪谷景区建设中,充分发挥药用植物的观赏价值,建成中药材仙草园亩,其中芍药观景园50亩,中药材科普园50亩,营造浓厚的中医药文化氛围,达到旅游和中药材产业发展共赢的局面。在龙山公园和花溪谷景区交汇处,建成宜君县彭祖中医药康养中心、拾花山居康养民宿、南山度假区,打造中医药健康康养旅游示范品牌,形成集“旅游观光、中医理疗、康养体验”为一体的中医药旅游产业集群。加快县城中心敬老院提升改造,新增康养床位50张,将中心敬老院打造成为集现代养生、保健、娱乐、就医、文化传播与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康养场所,满足不同层次人群康养需求。创新实施“一股三带”旅游模式,建设党参、黄芩、丹参、大艾等中药材种植基地,成立扶贫车间,扶植贫困户发展中医药材种植、参与中药材加工,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,助力脱贫攻坚,让群众获得旅游发展红利,共享发展成果。在4个乡镇各建成1个集脱贫巩固、乡村振兴、民宿旅游为一体的三产融合康养示范村,“一站式”满足健康休闲需求。
小连翘“翘”起大产业
走进宜君县的连翘育苗基地,挖穴、浇水、压苗、回填、覆土,工人们操作熟练,默契配合,一株株新栽植的连翘苗随风摇曳,描绘出一幅抢抓农时、不负春光的喜人“春耕图”。
在宜君县云梦乡的山长河村,积极发展连翘产业,鼓励引导广大农户对荒坡、荒地、地埂等可利用资源全部用于栽种连翘,目前全镇共种植连翘千余亩。延链补链,为了满足广大群众对连翘苗的需求,解决种植难题,山长河村通过“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进一步扩大了连翘种植规模,在满足群众对连翘苗需求的同时又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,让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
“每天80元的报酬,从家里出发十几分钟就能来上班。既能赚钱,还不耽误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。听说后面这里还要招长期工,我准备在这里一直干下去。”正在连翘育苗基地劳作的群众张对弟说。和张对弟一起育苗的工人,还有二三十位,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。
近年来,宜君县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,坚持“一村一品、产业增效、农民增收”的发展思路,大力发展药用连翘与观赏连翘种植产业,着力建造中药材种植示范区,打造出一条具备当地特色的“花”产业,实现产旅融合、农旅融合,带动群众增收致富,助力乡村振兴。
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化发展
“自过完年以来,大概我们现在生产了到吨,日生产就是10吨左右。”宜君县中药饮片趁鲜切制厂车间主任李昌军告诉记者,他们主要生产的品种以黄芩,丹参,党参为主。为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,宜君县紧跟市场主体,主抓收购环节,以流通促种植,延链补链强链。“全县发展道地中药材10万亩,野生中药材20万亩,境内现有中药材种。”宜君县中医药发展中心副主任高强介绍到,通过建立健全中药材生产、加工、销售产业链,推动了县域中药材规模化生产、品牌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。
在宜君县方舟制药厂生产车间里,记者看到产自宜君当地的党参、黄芩等中药材正在进行标准化、专业化、系统化的生产。据了解,这里生产的复方斑蝥胶囊、一清片等中药制剂,远销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等全国各大城市,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。
“现有固体车间、提取车间、原料车间三大生产车间。拥有中西药胶囊剂、片剂、原料药、中药前处理提取等8条生产线,年生产能力片剂5亿片,硬胶囊剂6亿粒,中药前处理提取吨,原料药5吨,先后6次通过了药品GMP认证。”陕西方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部经理杨战涛告诉记者,在做好现有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同时,他们还立足于大健康领域,以抗衰老产品、抗癌症药物、妇科用药、保健食品等的研发和制造,立足中药现代化,打造现代中医药品牌产品、功能性食品、保健食品、高端医疗器械与再生医学、细胞治疗与医疗服务等板块。以互联网+用户运营大数据平台为依托,打造国内外领先的建康产业生态系统,形成大健康领域的核心竞争力。
近年来,宜君县立足中药材资源禀赋,实施“生态立县”战略,以生态、环保、循环绿色工业发展理念,引导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,构建了以中药材深加工为主导、中药种植为基础,积极发展集“中医药保健产品——中医药养生文化——中药观光”为一体的新型健康产业。
作者:王歆浩记者冯永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