年11月8日为立冬,代表冬天要来,气温也要开始下降。立冬之后,阳气逐渐潜藏而阴气始生,草木凋零、蛰虫潜藏,自然万物即将呈现休止状态。中医指出适量的进补能够增强身体循环、提升抵抗力,为来年的身体健康提早打底。
冬季进补料理怎么吃?
立冬一到,很多人都会选择进补,像是麻油鸡、姜母鸭、羊肉炉和药膳排骨等。中医师王医生表示,进补大致可分成二种方式:“食补”和“药补”。
怎么进行呢?食补方面可多选用羊肉、牛肉、鸡腿、排骨、腰子,加入韭菜、青葱、姜片、胡椒、麻油、辣椒、蒜头或洋葱等辛温佐料;药补方面则可以再搭配,像是花旗参、党参、高丽参、黄耆、肉桂、桂枝、当归、川芎或杜仲等,冬令进补来碗热汤,暖心又暖胃。
你适合温补还是凉补?
但是每个人都适合吃补吗?王医生指出其实补有分“温补”、“凉补”和“平补”,必须根据个人的体质决定,才不会愈补愈过头,以常见3大类体质说明如下:
1.阳虚冷底:手脚易冰冷、大便软散、疲倦喘促或舌头胖大
王医生指出这类体型,比较适合“温补”,像是当归、生姜、羊肉汤、十全大补汤、药炖排骨、姜母鸭等药膳。
2.火很大的“实热型”/缺水的“阴虚型”:身体容易燥热、大便干硬、口干舌燥或舌质鲜红
王医生说,这时候反而要“导滞”或“凉补”,像是吃点木耳、百合、白萝卜、海带、冬瓜、白菜和水梨等食材,才不会适得其反,愈补愈上火,也就是说如果有实热便秘,要凉泻导滞,或是口干舌燥、倦怠低热,要凉补清补,而不是跟着大家温补。
3.“阴阳两虚”:怕冷又怕热,常消化不良、精神委顿或少气懒言
摄取过冷或过热的食材都不适合,须先把肠胃顾好。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,可选用茯苓、芡实、山药、薏仁、莲子(四神汤组成)或白术、葛根或党参等药材来“平补”比较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