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好汉三个帮,金禽也如此
一晃荡,旅居外地六七年了。每每回到家乡,我总会听到一些新故事中的人名——熟悉的,或陌生的,并为之一振,心潮难已。可这回,频频听到的却是一只鸡,一只鸡的沉浮跌宕。这只鸡,大名唤作江山白羽乌骨鸡。
江山白羽乌骨鸡
过气的明星,依然有人惦记着
这是一只黑白分明的鸡。隔着一段距离静静地欣赏,你会觉得它一袭洁白羽衣,冰雪美丽,楚楚动人;若零距离脱去它的羽衣深入体内外观察,你会发现它骨子里是乌黑的,且乌黑到了极致:乌冠、乌喙、乌舌、乌蹠、乌趾、乌皮、乌肉、乌骨,连五脏六腑似乎也都有乌黑的特征。
这是一只曾是拥趸甚众的明星鸡。在江山,民间长年流传着一句白羽乌骨鸡的“广告语”:清补胜甲鱼,养伤赛白鸽。我的家乡人确信,常食此鸡,黄发定能延年,垂髫笃定增高,巾帼必然养颜。不过,说“常食”,这在早年简直是一句笑话:干两个月的活,不够买一只白羽乌骨鸡,何以“常食”?有一点,我敢确认,我是在世上活了30多年之后,才因招待贵宾,头一回蹭到一点白羽乌骨鸡汤;当时,那满满的幸福感,如同当今那狂热的粉丝拥抱心中的偶像。
这白羽乌骨鸡,何以鸡在鸡中,却似鹤立鸡群呢?个中原由,除了民间千年口口相传的经验积淀,还因登上了李时珍的医学巨著《本草纲目》,那里面记载说,此鸡可治“虚弱”及妇女病。年,当时的上海中药三厂出过权威鉴定,证实江山白羽乌骨鸡确是著名成药乌鸡白凤丸的“主打原料”,而乌鸡白凤丸于今已有多年的传承史。据《浙江省畜禽品种志》上的记载,中国农科院的测定报告也佐证了此鸡的不寻常:每克干鸡肉中17种氨基酸含量为96.31克,其中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尤高,着实令一般的鸡族难以望其项背。年,江山白羽乌骨鸡一举被农业部确定为“国家畜禽保护品种”,成了鸡类“贵族”。
记忆里,江山白羽乌骨鸡真正走红,甚至红至顶点,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。那时,家乡人对养此鸡趋之若鹜,几乎“家豢户养”,还诞生了不少专门伺候此鸡的养鸡场。养者热衷,吃者钟情。什么样的餐桌,白羽乌骨鸡一端上台面就位居中央。无论官方,抑或民间,招待再尊贵的客人,只要派此鸡出场,那主宾的脸上似乎都有光彩,绝不会丢了值得讲究的面子。有一回,几位远道而来的记者朋友,晚餐时吃了白羽乌骨鸡煲,喝了当时盛行的白羽乌骨鸡酒,听明白了白羽乌骨鸡何以傲立鸡群,竟然兴奋得手舞足蹈起来,又是歌唱,又是赋诗,我至今仍记得最通俗的一句:千里奔波终不悔,但求一口乌鸡汤。
然而,好花不常开,好景不常在。进入新世纪后,随着世风大变,江山白羽乌骨鸡渐渐退出了餐桌的中央,甚至上不了尊贵的台面。家养已不再时兴,养鸡场入不敷出,叫苦不迭,有的苦撑着,有的干脆关门了之。它像过了气的明星,从万人追捧跌落到无人问津,昔日风光不在,只叹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。没错,身为江山人,我感觉近一二十年没怎么听人谈起过此鸡,似乎它压根儿就没存在过,以致今日重提,竟然觉得很有些突兀,错愕不已。
这是怎么啦?一种鸡,也有这般沉浮?有人说,鸡的没落,是因为有了凤凰,意思是人们的眼界宽了,看得高了,因而移情别恋,另有新欢。也有人说,当时此鸡红过了头,养的人太多,养杂了,没那么纯真了,明星不像明星了,因而在餐桌上掉了价,在市场上失了宠……洞悉江山白羽乌骨鸡生态的友人相告,省市两级政府每年要腾挪几十万人民币,以支撑成群结队的白羽乌骨鸡,以完全纯真的姿态繁衍生息,薪火相传;此举已持续多年,至今仍矢志不渝。
瞧,过了气的明星,待遇依然不一般。世上鸡族千百种,有哪几种受到省市两级政府如此的恩泽?或许,正因如此,江山白羽乌骨鸡,这个过了气的明星,即使没了昨日荣光,依然有人一直惦记着,且惦记的人还不少。我的老同事胡君就是其中的一个。
中国药膳研究会杨会长(左一)向国家级大厨推荐江山乌鸡煲
“明星”配伍,餐桌上的美丽风景
刚刚步入知天命之年的胡君,中药师出身,医院炒过4年的中药,干些诸如将生姜炒成生姜炭之类的活儿,后闪入小城政界行走了几十年,现在政协里头当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的主任。在跌跌撞撞的仕途上,他业余攻读法学、中医药、汉语言文学、社会发展、经济管理等等,前前后后拿了各类专科、本科、研究生的毕业证书一大摞,硬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人们心目中的“杂家”。聊什么天,他都能插上嘴“发嘎”两句。“发嘎”是我家乡的方言,大意是说话做事别出心裁、标新立异。
然而,他迷恋中医药,初心不改,一路走去,“衣带渐宽终不悔,为伊消得人憔悴”。而今,他是江山市中药材协会的特聘“专家”,中药材发展服务小组的副组长,组长是市政协里的一位副主席——嘿嘿,政协管起中药材来,也真够新鲜的!对了,近期,胡君又考上了“确有专长的中医师”,省里给他颁发了中医的执业证书,就是说他有合法资格给人家把脉开处方行医了……
且慢,说这些与白羽乌骨鸡有何干系呢?咱不急!许多看似不相关的事,其实都是有关联的。
江山中药材协会的李会长,是个出了名的“好药人”。他对中药材一往情深,在业内游刃有余,为人低调、谦恭,颇有人格魅力。今年仲夏,一纸“通知”打破了李会长平静的心:省中药材产业协会、中医药学会、营养学会联袂推出“浙江省十大药膳”评选活动,打出的主题旗号是“传承中医药养生文化,助力健康浙江建设”。这可是一项他之前闻所未闻的活动,江山可以做点什么呢?心中泛着涟漪的李会长,立即找“专家”胡君商议。两人一合计,认定江山民间药膳文化底蕴深厚,闻风而动是必须的。那么,能拿出什么宝贝来响应呢?
黄色的是鲜黄精,黑色的是九制黄精
黄精!九制黄精!所谓“九制”黄精,说白了,就是将挖出来的鲜黄精洗去泥土,除去须根,用特殊的容器、专业的工艺反复蒸晒,让黄精更纯真,更平和,更有补力,更易消化吸收,也让口感好得像一种可口的“服食之品”,让人“品尝出时间和阳光的味道”。
没错,就是它。对此,胡君与李会长心有灵犀,想法不约而同。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。
“扫除白发黄精在,君看他年冰雪容”,这是杜甫在《丈人山》一诗中的名句。大诗人对黄精如此赞美,当然不会平白无故。黄精,在古人的眼中,是“神仙的余粮”,是药食两用的极品。古往今来,但凡中医药书籍,都不会节省笔墨而忽略它。的确,黄精是一味公认的名药材,具有补气、润肺、益肾、健脾等等功效。
不过,胡君与李会长不谋而合,倒是因为黄精是江山中药材的主导品种之一。盛产中药材的三衢大地,有个影响甚广的“衢六味”,黄精就是其中的一味。如今,黄精简直成了江山的“土特产”了。若不借机给世人献上一宝,身为“中药人”,情何以堪!
当然,药膳不是光让人吃药,本质上是一种美食,只不过在食材里加了药材而已。这食材选什么呢?满脑子地方文史逸事的胡君,立即想到了老明星白羽乌骨鸡。乌鸡炖黄精,古来有之,这不正可以就此推陈出新吗!李会长一听,满心欢喜,连声称妙。两人又经一番“密谋”,吸纳了一位中药师丶一位工程师、两位厨师一起加盟,组成了一个“黄精乌鸡煲”——后取名“江山乌鸡煲”的研制小组。
药膳的研制,充满着欢乐,但也有不少苦恼。色啊、香啊、味啊,那都得讲究。黄精配乌鸡,算得上“强强联合”了,从品质上说,无可挑剔,可看上去、吃起来,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。于是,李会长又推出一味被《中国药典》收录、在民间知名度颇高的草药——党参。党参味甘性平,有补中益气、止渴生津、健脾益肺之功效。按中医药“七情配伍”的理论,党参与黄精正好“相须为用”。换句话说,党参与黄精配伍,就是“哥俩好”。这“哥俩”与白羽乌骨鸡搭档,可谓“明星级”的配伍,色、香、味全都有了。一上餐桌,分明是一道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,也是一道亮丽养眼的风景。至于所谓的补气、养血、健脾、补肾、润肺、养阴、安神等等一系列的功效,自是藏而不露,神仙也难以当场感受的。
历经两个多月,先后翻了9个“版本”,正宗的江山乌鸡煲诞生了。
公元年9月8日中午,聚首杭州西子湖畔的药膳大佬大咖们,经量品尝盘,洞幽察微,最终一锤定音:给江山乌鸡煲戴上了“浙江省十大药膳”的桂冠。同时,浙江省十大药膳评选委员会,还给江山市颁发了“浙江省特色药膳发源地”的金字招牌。据悉,评选前,大佬大咖们还专程来到江山,一睹白羽乌骨鸡的风采,细察九制黄精的真容,感受此间官民对参与药膳评比的热情。哦哟,这些高人也真够细心细致的!
我不是美食家,对药膳更是一窍不通。不过,常识告诉我,再美好、再亮丽的药膳,并非人人皆宜。美妙的江山乌鸡煲,是不是与你“相须配伍”?明知这是多余的话,我依然小心翼翼地建议你吃前最好掂量斟酌一下,切莫因误读了本文而“误食”,哈哈!
话又说回来,对一个正常人来说,率性品尝一下这样一道“明星配伍”的美食,又有何不可呢?我也不知道,自身与江山乌鸡煲是不是“配伍”,但家乡出了一道“浙江省十大药膳”,心里不禁升腾起一种“先吃为快”的欲望,简直口馋得不得了。心里似乎老是在嘀咕,不吃乌鸡煲,枉为江山人!幸好,江山乌鸡煲主创人员之一的胡君,是老友、老同事,他已频频向我发出“亲自来品尝一下”的邀请。嗬嗬,这回我就不客气,去吧!
领到《浙江十大药膳》牌子后,江山乌鸡煲主创人员与相关领导合影庆祝。
无盐的鸡汤,别样的鲜美
这天上午,我与一帮友人来到了胡君那翠竹环抱的乡下老家。来意直白,我们当然不是来参观他的旧居的,而是来品尝“浙江十大药膳”的,顺便也检验一下他的厨艺。
我们到达时,发现胡君与夫人已忙了一阵子了。
我一进门,胡君就让我参观他的第一道“杰作”:将一只约摸一公斤重的正宗乌鸡,宰杀、洗净、切成了小块,且用白醋一调羹,食盐一调羹,轻轻搓揉一下后腌了20来分钟,然后再洗净沥干了。几乎同时,他又将黄精加党参浸泡了20来分钟。胡君说,一公斤乌鸡配黄精35克,党参30克,先用大火烧开,然后改小火煎20分钟。
那接下来怎么做呢?
且看胡君取出一只大陶瓷锅子,在锅底放了3片生姜,7根葱头,将鸡块逐一摆放上去,完了又加了少许绍兴花雕黄酒,然后带汤将烧煎至火候的黄精党参一起倒入锅内……我看汤水正好将鸡块淹没。又看胡君将陶锅盖上,放在铁锅里隔水炖。他看似有些故弄玄虚地说,炖的时候不得开锅,一次也不能……
闲聊中,胡君又侃起江山乌鸡煲的民间传说。
明代旅行家徐霞客频频造访江山,给世人留下文字记载的就多达3次。不知情的人皆认为他只是留连江郎山的雄伟奇丽,其实是另有隐情。相传他首次涉足江山,因旅途劳顿,饮食不周,元气大伤,一度虚脱昏迷在岩下村菠萝盖山脚下,幸被拥有菩萨心肠的村民郑大妈发现后救至家中。郑大妈立即宰杀了一只平时舍不得吃的白羽乌骨鸡,配上九蒸九晒的黄精,用慢火炖了个乌鸡煲,服侍徐霞客食用。徐霞客喝了鸡汤,吃了鸡肉,渐渐缓过神来,不久便神清气爽,容光焕发。为感念搭救之恩,徐霞客遂跪拜郑大妈为干妈。后多次游历江山,起因皆是为了看望干妈。而义子每来江山,郑大妈都用乌鸡煲热情招待。徐霞客也曾在江苏老家尝试做过乌鸡煲,可就是做不出郑大妈做的那种特有的味道。据说,这个故事在江山岩下村一带流传至今。然而,他为何没在《徐霞客游记》中记上一笔呢?这给后人留下一个遗憾,也留下了一个不解之谜。
对胡君所说的民间故事,我付之一笑。说真的,我近乎固执地认为,但凡民间传说,名人逸事,都是好事的文人雅士杜撰出来的。不过,据出土文物考证,江山早在东晋年间已流行用雕有家鸡形象的“天鸡壶”作为陪葬品的风俗了,这大致可以说明在多年前,这里的养鸡业已相当发达。那徐霞客多次来江山,吃到民间的乌鸡煲,那是可能的事,不算太离谱。至于还有传说,特工王戴笠,陪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副所长、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在江山老家吃乌鸡煲,那更不值得大惊小怪。煮蛋炖鸡,向来是江山人的待客之道。
不管怎么说,胡君的一席话,让我们多了一分遐想,也吊足了我们的胃口。
约摸炖了两个小时,胡君终将一大锅“浙江十大药膳”端上餐桌。盖子一开,飘出一阵阵淡淡的香味,沁人心脾。上前仔细一瞧,煲汤呈淡淡的橘黄色,令人赏心悦目。对乌鸡乌乌的骨头黑黑的肉,我早先享用过,不足为奇,倒是这种橘黄的鸡汤色,让我眼前一亮。胡君以中医师的口吻说,鸡块色黑,九制黄精也色黑,黑入肾,色黑者补肾;汤色黄,黄入脾,色黄者补气益脾……
我们十来个人将一张桌子团团围定。胡君在桌面上摆了几小碟盐。看我有些迷惑,胡君解释道,乌鸡煲里没放一滴酱油一粒盐,吃的时候放不放盐,放多少,看各人口味,自己掌握,也可以先不入盐,后放点盐,分享不同的味道。我想,鸡肉不放盐那还不味同嚼蜡?肉不放盐吃,那是生存训练才有的吧!
还是先尝尝没放盐的鸡汤吧!浅尝一口,直觉鲜美甘香。这种味道在唇齿之间荡漾开来,似乎迅即波及全身。顾不及斯文,喝了一小碗,又去“抢”第二碗。第二碗快喝完时,我才想起该放点盐尝试一下。亲口实验的结论是,无盐胜有盐。当下一问,全桌“食客”异口同声,与我的体验并无二致。
尝尝鸡肉,又怎么样呢?不放盐,吃起来一样有鲜味,没觉得有一丝的腥味。我的口味,依然觉得无盐胜有盐。不过,这里有点小差异,有的说放点盐更有鲜味,有的说不放盐别有风味,各有千秋吧。
喝了汤,又吃了肉,大伙少不了要对胡君百般恭维。我则鸡蛋里挑骨头,说鸡肉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嫩,不应拘泥于原先“设计”的两个小时的蒸炖时间,可以多炖几分钟。还有,汤放得太少了,没喝过瘾……众人一听,皆哈哈大笑。胡君也跟着笑,说“虚心接受,下次改正”。
虽是饭后打趣,却也不失一个事实。胡君虽是江山乌鸡煲的主创人员,却非烹饪大厨,且是在乡下用柴火灶烧的,这与星级酒店用高档炊具烹饪不可同日而语;不同的炊事环境,那乌鸡煲的某个“标准条款”也当不尽相同吧!这就像一首名歌,创作者未必是唱得最好的;唱得最好的,在大剧院演唱与在广野中高歌,韵味也会不一样的,是吧?
江山乌鸡煲
一个好汉三个帮,连鸡也不例外
行文之时,欣闻江山各大酒店皆蠢蠢欲动,急欲打出江山乌鸡煲的金字招牌。观眼下情势,市内外的食客们已急不可待了,期待早日一饱口福。据传,已有外地大厨捷足先登,前来江山探本穷源,博取真经,有望墙内开花墙外也香。另有,电子商务的行家里手,期望江山乌鸡煲也能摇身变成一种即食型药膳,通过网络惠及天下。或许,这不是一桩遥不可及的事。
随着江山乌鸡煲炙手可热,江山白羽乌骨鸡再次站上了新潮流的风口。都说站在风口上的猪都会飞,何况鸡本身是会飞的。这一回,想必飞得更高了。
乌鸡变凤凰了吗?没有。鸡还是那只鸡,它依然一袭洁白的羽衣,依然里外黑白分明,可这个我家乡的老明星,何以东山再起、梅开二度呢?匆匆一瞥,便知靠的是黄精与党参的鼎力帮衬。同样,黄精与党参,也因这个老明星的再度走红而进入了更多人的视线,尤其是江山的九制黄精,已悄然走俏。你好,我也好;我更好,你也更好,这是抱团前行的效应!
一个好汉三个帮,一个朴素而亘古不变的理,连金禽也不例外。
图片由江山市农业农村局、中药材协会提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