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 党参 > 党参产地 > 正文 > 正文

立秋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
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时间:2021/11/1 11:55:23

AUTUMN

立秋

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

8月7日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第13个节气——立秋。立秋是阳气渐收、阴气渐长,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节点。但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,从气候看,立秋处中末伏时期,暑热更盛;从气机看,则由“夏长”转为“秋收”。

在秋季养生中,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指出:“夫四时阴阳者,万物之根本也,所以圣人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以从其根,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,逆其根则伐其本,坏其真矣。”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,告诫人们,顺应四时养生要知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。要想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就要顺应之,遵循之。接下来,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相关立秋养生小知识吧。

精神起居养生

(1)早卧早起,与鸡倶兴:

立秋以后,自然界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起居作息应当做相应调整。《素问﹒四气调神大论》云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倶兴。”早睡以顺应阴气的收敛沉降,早起以顺应阳气的升发舒展,使肺气得以宣发与肃降。同时,立秋以后,虽天气渐凉,但暑热未尽,天气变化无常,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“一天有四季,十里不同天”的情况,应当心“秋老虎”,小心中暑。着衣不宜太多,否则会影响机体对气候转冷的适应能力,易受凉感冒。

《养生论》云:“秋初夏末,热气酷甚,不可脱衣裸体,贪取风凉。五脏腧穴皆会于背,或令人扇风,夜露手足,此中风之源。”同时提出:“又当清晨睡醒,闭目叩齿二十一下,咽津,以两手搓热熨眼数多,于秋三月行次,极能明目。”由此,可通过叩齿、咽津、熨眼可达到秋季养生的目的。

(2)畅达情志,使志安宁:

《内经》有“怒伤肝,悲胜怒”、“喜伤心,恐胜喜”、“思伤脾,怒胜思”、“忧伤肺,喜胜忧”、“恐伤肾,思胜悲”等理论,凋零的季节,肃杀的气候,很容易平添忧愁的情怀,更容易伤到肺。所以在精神调养上,要注意内心应平和宁静,保持心情舒畅,切忌悲忧伤感,即使遇到伤感的事,也应主动予以排解,以避肃杀之气,同时还应收敛神气,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。

饮食养生

俗话说:“一夏无病三分虚”。立秋之后,虽然早晚会较凉爽些,但“秋老虎”肆虐,往往使人极易产生倦怠、乏力之感。根据中医“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”的原则,可根据需要适当进补。

正所谓:“木之为舟,无水不行;治燥之法,以润为贵。”秋日在饮食上要注意滋养津液,可适量饮开水、淡茶、豆浆等饮料,并适当选食能够润肺清燥、养阴生津的食物,如秋梨、甘蔗、荸荠、柿子、百合、银耳、芝麻、糯米、粳米、蜂蜜、枇杷、菠萝等。

《素问·脏气法时论》说:“肺主秋……肺收敛,急食酸以收之,用酸补之,辛泻之”。可见酸味收敛肺气,辛味发散泻肺,秋天宜收不宜散,所以要尽量少吃葱、姜、蒜、韭、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、油炸、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,适当多食酸味果蔬。

秋时肺金当令,肺金太旺则克肝木,故《金匮要略》又有“秋不食肺”之说。《饮膳正要》说:“秋气燥,宜食麻以润其燥,禁寒饮”。更有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,以滋阴润燥者。此外,秋天润燥,还可服用宣肺化痰、滋阴益气的中药,如人参、沙参、西洋参、百合、杏仁、川贝等,对缓解秋燥大有帮助。

立秋食谱:

生地粥:

生地黄25克,大米75克,白糖少许。

生地黄(鲜品洗净细切后,用适量清水在火上煮沸约30分钟后,滗出药汁,再复煎煮一次,两次药液合并后浓缩至毫升,备用。将大米洗净煮成白粥,趁热加入生地汁,搅匀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调味即可。

滋阴益胃,凉血生津。

黄精煨肘:

黄精9克,党参9克,大枣5枚,猪肘克,生姜15克,葱适量。

黄精切薄片,党参切短节,装纱布袋内,扎口;大枣洗净待用。猪肘刮洗干净入沸水锅内焯去血水,捞出待用。姜、葱洗净拍破待用。以上食物同放入沙锅中,注入适量清水,置武火上烧沸,撇尽浮沫,改文火继续煨至计浓肘粘,去除药包,肘、汤、大枣同时装入碗内即成。

补脾润肺。对脾胃虚弱,饮食不振,肺虚咳嗽,病后体弱者由为适宜。

运动养生

《吕氏春秋﹒尽数篇》云: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蠢,动也。形气亦然,形不动则精不流,精不流则气郁。”运动导引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式之一。以动激发体内阳气的运行,进而促进气血的循环,加快机体代谢,促进人体健康。在传统运动导引比如,太极拳、八段锦、五禽戏等等,都有助于调节机体气血的运行。相反,缺乏运动锻炼,则易导致气血运行缓慢,所谓“精不流则气郁”,百病始生。因此,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,选择适合的运动锻炼方式。

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种秋季养生功,即《道臧·玉轴经》所载“秋季吐纳健身法”,具体做法:清晨洗漱后,于室内闭目静坐,先叩齿36次,再用舌在口中搅动,待口里液满,漱练几遍,分三次咽下,并意送至丹田,稍停片刻,缓缓做腹式深呼吸。吸气时,舌舔上腭,用鼻吸气,用意送至丹田。再将气慢慢从口中呼出,呼气时要默念哂字,但不要出声。如此反复30次。秋季坚持此功,有保肺健身之功效。

中医外治养生

在这秋凉时分,恼人的种种“秋季病”也来了,就像古人说“多事之秋”,透着一种无奈。中医认为:立秋的气候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,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那么,哪些“秋季病”高发,如何中医调理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呢?

(1)感冒

初秋,秋气燥热,肺易受损,化生燥火,故可通过揉按手掌上的穴位可以达到去肺火功效。如鱼际穴、少商穴两穴。日常用两手对搓,或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按压鱼际,感觉酸痛时,再稍稍坚持一会儿,能增强肺功能,从而改善容易感冒者的体质状况,提高其抵御外邪的能力。当人体的肺热现象很严重的时候,例如嗓子疼、肿,咳嗽,可按压或揉按这两个穴位,每次按10次左右,起到辅助的去肺火功效。

(2)关节炎

进入秋季,一方面暑湿蒸腾,另一方面又寒意袭人,极易发生外寒内湿的关节痛症。要注意防寒保暖,尤其是大汗后不宜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洗澡。有关节炎症病史者,还可做中药封包治疗以温经通络、祛风除湿、强筋壮骨,对防止关节痛发作有积极治疗作用。

(3)胃肠道疾病

在秋季,病菌繁殖快,食物易腐败,是痢疾、肠炎、冰箱性肠炎等肠道疾病的多发季节;而秋天气温逐渐变得凉爽,会令很多人胃口大开,暴饮暴食,也容易导致胃部的不适。此类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,应当进行体育锻炼,改善胃肠道的血液循环,减少发病机会,还要注意膳食合理,少吃多餐,定时定量,戒烟禁酒,以增强胃肠的适应力。还可配合埋线治疗补虚泻实、扶正祛邪、协调脏腑、平衡阴阳。

立秋,为夏秋之交,秋季开端,根据气候特点变化规律,掌握中医养生原则和方法,则能够调节机体阴阳的平衡,减少疾病的产生,而有助于延年益寿。

编辑|蒋定昌

来源|针推科

审核|杨文全

责任编辑|赖凤云

扫码


本文编辑:佚名
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 http://www.dangcana.com/dscd/9416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 热点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热点文章
    推荐文章

    •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
    • 没有推荐文章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20 党参版权所有



    现在时间: